团圆中秋 邀您赏月
——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节日文化系列讲座之二
主讲人:肖金林
月满中秋,情暖樟中,诗词歌赋,师生共明月!9月22日晚7点于阶梯教室,Av天堂影院首页 百师大讲堂第11期——团圆中秋,邀您赏月(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节日文化系列讲座之二),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开讲了!肖金林老师满怀激情,抑扬顿挫,神采奕奕,妙语连珠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!
本期百师大讲堂,肖老师分别介绍了中秋节名片,中秋节日习俗, 以及本课重点——古典诗词中的中秋。其中,古典诗词中的中秋,肖老师从赏月,观潮,团圆三个角度来解析,让我们对中秋更为了解,也更为感叹中国古典诗词的经久而又耐人寻味的魅力!
团委书记杜雪英前来聆听讲座
下面,让我们一起,跟随肖老师的脚步,走进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节日文化——中秋!
肖老师开讲啦
一、中秋节名片
时间:农历八月十五日
风俗:赏月、观潮、吃月饼、团圆宴等
源起: 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。到初唐时,中秋节方才成为固定节日。中秋节盛行则始于宋朝。到明清时,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。现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中秋节又被称为仲秋节、团圆节、八月节等。
听众们聚精会神,掌声连连
二、中秋节日习俗
相传我国古代,帝王就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制。在民间,每逢八月中秋,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。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,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。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,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,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。
学生会优秀主持人~~~
认真工作的学生会小可爱们~~~
月饼,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。唐高祖年间,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,八月十五凯旋而归。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。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,拿出圆饼,笑指空中明月说:“应将胡饼邀蟾蜍”。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。
肖老师人格魅力太强大,引来无数小粉丝
南宋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一书,已有“月饼”一词,但对中秋尝月,吃月饼的描述,是明代的《西湖游览志会》才有记载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”。到了清代,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,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。
看我们高大上的设备
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???
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,当时,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,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,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。起义成功了。消息传来,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,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,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,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“月饼”,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。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。
学生会精心准备的礼物
三、古典诗词中的中秋
1、赏月
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。
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头水馆前。
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
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
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白居易
时光之变迁,令人叹为观止。彼年与今日,不过只是数百日,却近似隔了千万世。谁也不是光阴的对手,更妄论与命运对峙。
2、观潮
定知玉兔十分圆,化作霜风九月寒。
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流向月中看。
万人鼓噪慑吴侬,犹似浮江老阿童。
欲识潮头高几许?越山浑在浪花中。
宋代 苏轼《八月十五日看潮》
观潮在古代江浙一带最为盛行。八月十五日夜至八月十六日凌晨,是观潮的最佳时机。
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,早在汉代枚乘的《七发》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。汉以后,中秋观潮之风更盛。
明朱廷焕《增补武林旧事》和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也有观潮条记载。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,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。
直至今日,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。
3、团圆
最后,让我们一起咛诵这首经典: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宋 苏轼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
佳节将至,明月渐满,在这个充满美好祝愿的夜晚,我们与肖老师欢聚一堂,听肖老师讲述中秋的故事,在座无不欢愉,这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洗礼,更是内心的碰撞与共鸣,感谢肖金林老师,是您,让我们中秋月更明!
肖老师和学生会师生合影留念
今天,值此中秋佳节之际,让我们齐祝肖老师中秋快乐,生日快乐!祝您身体健康,工作顺心,越活越年轻!也祝所有关爱我们Av天堂影院首页 的朋友们,事事顺心,天天开心,中秋快乐!
请观看课堂视频片段
http://v.qq.com/x/page/w0714e5v6lt.html